34中文网 > 辅帝理政之大明智妃 > 第120章 玉妃带头行 内廷纷捐赠

第120章 玉妃带头行 内廷纷捐赠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全职艺术家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34中文网 www.zw34.net,最快更新辅帝理政之大明智妃最新章节!

    第120章 玉妃带头行 内廷纷捐赠

    (167)

    “是这样,皇上最近不在认真研读,唐明相魏征的《群书治要》,及记述他辅政言论的《贞观政要》吗?那对他关于‘江山是船,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定然熟悉。”

    “是呀。”崇祯仍大惑不解道。“但这言论,同解决吾朝现时燃眉之急的筹款难题有啥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啦。”玉贵妃认真解释道。“想想看吧,皇上继位之后,胸怀雄才大略,铲锄魏党,惩治贪腐,拨乱反正,选贤任能;减免赋税,图治励精。立志推动中兴大业,造福天下臣民百姓,此举早已深得人心。臣民安居乐业,无时不想着报恩。现时国家有难,只要您皇上颁旨一号召,广大臣民定会当即响应,自愿捐出的善款,何愁解不了辽边欠饷难题?”

    “爱妃,您说这样有用吗?”崇祯半信半疑道。“从朝廷到地方,那么多官府权臣,政令布告层宣申,尚征收不到该缴之银。现仅凭朕三两道诏书,便能起到那么大作用?朕却不信------”

    “当然有用了万岁爷。”宫女小翼即时插话道。“您老不知道啊,自贵妃娘娘听说,万岁爷为筹辽东驻军欠饷忧愁后,近些日子也总寝食难安。为帮朝廷筹款,她主动献出自己大部份金银首饰,和每月薪俸的一半,准备交付内务府库。未料在娘娘带动影响下,毓庆宫的宫女太监,包括勤杂人员,俱都争相捐款。娘娘因考虑到毓庆宫人原本待遇不高,且宫规又严,平日里谁也不敢多收任何外快;所以就正常收入来说,都比它宫少得多。各人本家还有老少供养;所以就劝止她们------”

    “您猜他们咋说?”玉贵妃插话笑问道。

    “他们又咋回答呢?”崇祯帝亦颇感兴趣笑问道。“不会说是上行下效吧?”

    “话虽未明白如此说,但涵意内容亦差不多。”玉贵妃激动地解释道。“他们说现时皇上理政,廉洁英明;又厉精图治,力促大明中兴,还要应对辽边战事需用。用钱的地方多着呢;但前朝国库早被大权奸魏忠贤及死党挥攉一空;娘娘为万岁爷分忧,主动捐出首饰俸银,做为毓庆宫的内臣,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那岂不有负于平日皇爷和娘娘的恩惠吗?”“在娘娘和毓庆宫的带动影响下,其他宫的人也有主动捐款的。”凤羽姑娘又插话补充道。“只是没有皇上旨意,多数人都在等待观望哩。”

    正当此时,田皇后领着沈张李三妃,亦来至乾清宫。几后妃先向崇祯见礼罢,玉贵妃亦向田皇后见礼;三妃亦向皇贵妃徐如玉见礼。

    “姐姐和几位妹妹咋也来了?”玉贵妃惊奇问题。“难得吾等姐妹聚这么齐。”

    “咋说吾等‘也’来了?”张妃话中带刺道。“难道封官许愿的好事都让皇贵妃占先了,吾等姐妹连替皇上分忧的资格也没了?”

    “是嘛,皇上再不爱见俺姊妹,不会连吾等宁愿出力出钱也不许吧?”李妃亦相帮张妃说话道。“你们有无正经事?”崇祯当即训斥道。“没事都给朕出去。还说什么要替朕分忧出力?不给朕添堵都不错了。”

    “你俩咋这样说话哩?”田皇后当即训斥二人道。“哼,真愚蠢!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这老说皇上不爱见尔等,你们都能办成啥事?明看极好一件事,却让你们几句话给办走味了。皇上,玉妃妹妹,原谅她们都是刀子咀豆腐心不会说话。吾等今儿的确是想为皇上分忧出力来了。”

    “是呀,还是张妃李妃妹妹,听说在皇贵妹妹带动下,毓庆宫的人都一齐捐首饰钱款交内务府。”沈贵妃亦相帮解释道。“原是为给辽边前线还饷筹钱,为朝廷和皇上排忧解难哩。既这样,皇上皇后时常教导吾等,作为大明后宫妃嫔,亦应有颗爱国爱民之心。吾等亦愿为支援辽边前线了尽绵薄之力。小兴子,你给代收一下,这是皇后娘娘坤宁宫,和俺同张李二娘娘宫里所捐首饰钱款名单。”边说边将一清单交小兴子手中。

    次日上午,太极殿内,早朝时间。当在轮值太监小兴子主持下,一应礼仪进行完毕;司礼监总管、秉笔太监安晓元,在御座上的崇祯帝,凌厉目光注视下,首先宣读第一道谕旨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皆因叛贼卷银,辽军欠饷严重,兵变将再发生,影响辽边安宁;朝廷急需筹银,解决燃眉之急,乃因魏党祸害,招致国库空虚,号召臣民人等,都能为国分忧,各尽自己所能,捐款支援前线,朕将代表朝廷,对此深表谢意。钦此。大明崇祯二年春月某日”

    在圣旨刚宣读完,短短几分钟消化时间内,崇祯在御座上半侧着身子,双目微阖,似已睡着;但他的两耳反分外灵敏集中。他在侧耳倾听着文武百官们,对此道别出心裁圣旨的评议和反应。而脑海中却仍活跃着,昨晚同爱妃如玉对话和争论的情景------

    “自有皇帝执政之后;起码本朝开国以来。朕只听说有皇帝颁旨,向百姓摊派兵丁劳役,催缴赋税粮款的惯例,却从未听说过,皇帝颁布同臣民共商朝政圣旨,说服动员其根据自身能力,自愿捐钱捐物的事实。”崇祯据理辩白道。“凭朕的印象和理解:何为‘天子’?啥是‘臣民’?本是上苍早造就的君臣主仆隶属关系。皇帝的想法和意志,通过圣旨颁布下去,身为属下臣民,只有无条件绝对服从,落实照办的责任,却从没同君王协商建议的机会,更无讨价还价的权利。所谓‘君命难违’和‘唯君命是听’,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就比如您建议让朕颁布,‘为给辽军欠饷筹银,同臣民协商,让其在提高认识基础上,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自觉自愿捐钱捐物’的诏书吧,这不仅违了本朝规矩;更公开打破了数千年来历朝历代约定俗成的先例。若当真如此行事的话,不等于让朕自己放弃皇帝特权了吗?臣民定会说:既然你崇祯皇帝颁旨同吾等协商,若吾等对此持有异议,恕难执行。那你拿吾等什么办法哩?再说哩,若就此开了先例,嗣后哪方有难俱向朝廷伸手;或朝廷安排啥事,同谁的利益冲突,都要同朕讨价还价又怎么办?”

    “皇上此言差矣!在臣妾印象中,您崇祯帝本是位有志有道明君,思想开放皇帝,怎能将自己混同于历朝历代,那些平凡甚或昏慵的统治者呢?”听对方一番为己自辩的话,玉贵妃既吃惊意外,又深为激动道。“要知道,现实中先有昏慵的皇帝,后才有大理不通的臣民。数千年来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皇帝君王,为啥尽都称孤道寡,自言高处不胜寒呢?那是他们人为地将自己,置于天下臣民的对立面;而臣民亦会将其视为宿敌;即便勉强服从,亦属阳逢阴违口是心非。如此人为对立的君王臣民关系,和平正常年景尚会困难重重,倘遇灾荒或战争,本有敌意的臣民,极可能乘机揭杆而起反叛朝廷,危及江山社稷根本。”

    “若如此说来,为在臣民中,继续留下对朕的‘有道有志明君’印象;亦让吾大明臣民,继续扮演好能载舟的良民角色。”崇祯终于下决心道。“爱妃所献高招尚可一试?”

    几位朝臣对新颁谕旨的不同反应,随将崇祯拉回到现实之中------

    “俺那令人钦敬仰止,至高无上的皇上啊!这是哪位年轻无知阁臣的主意?咋能教唆您颁这样的谕旨呢?”这是位学究式阁臣、崇祯尚龙潜海底,在国子监读书时的老师,翰林院华侍讲,首先跪下叩头劝告道。“圣人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自阶级产生数千年来,早已形成习惯定势。皇帝为天下至尊,是臣民的再生父母;皇上的话是金口玉言,臣民行动指南;国君的旨意是金科玉律,朝野遵循的大政方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财富均为君有。皇上要哪省哪县出资支援前线,尽可派人去催粮派款。怎可在圣旨中协调相商?像皇父反要向子民百姓乞求。岂不是非混淆本末倒置了吗?”

    “是呀皇上,听罢这道谕旨,臣等吃惊不小。”又两位前朝留任阁臣,老甲老乙齐跪下祈求道。“臣等知道,皇上是有道有志明君,为促大明中兴,要改革前朝遗留下的,阻碍中兴大业陋制弊端。但无论如何改,却不能动摇皇上权威至尊,臣民温驯从属,数千年执行下来的金制铁律。为了朝廷利益,君王要谁死,他就不敢不死,何况为巩固边防征收他们点钱粮?朝廷需要尽管派人征讨,何必颁旨同其协商,向其祈求?望吾皇即时修改诏书,将‘协商’改作‘命令’。”

    第121章

本站推荐:明天下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天唐锦绣那些年,我爱过的女人红楼春凤囚凰小阁老坑爹儿子鬼医娘亲三国之召唤猛将九星霸体诀

辅帝理政之大明智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34中文网只为原作者文苑新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文苑新兵并收藏辅帝理政之大明智妃最新章节